《关于胴体禁忌完整版本》
中新网南京8月5日电 (高弘超 王军凯)5日,江苏南通沿海迎来“小开渔”。当日,600余艘特许捕捞渔船结束了为期3个月的休渔期,陆续扬帆出海。
此次“小开渔”作业类型主要涉及桁杆拖虾、笼壶类、刺网和灯光围(敷)网等。“小开渔”后渔船将捕捞梭子蟹、鲳鱼、鲜虾等时令海产品,9月16日全面开渔后,另有1400余艘南通籍渔船将解禁出海。
为保障“小开渔”期间海上交通安全,南通海事局联合涉海单位开展“2025护航开渔行动”,行动首日调派海巡艇5艘次,出动执法人员20余人次、执法车辆4台次、无人机10架次,对重点水域实施立体化巡航监管;在渔船集中出港时段,对重点水域开展海空立体巡航,综合实施临时交通管制、播发渔船集中进出港预警等措施,确保航道畅通有序。(完)
【编辑:李润泽】
另有一件或许并不算小的小事值得一提。关于骨笛的命名,学界一直有不同声音,主要来自于刘正国的坚持。笛在文献中出现较晚,《诗经》《左传》等先秦古籍有关音乐的记载中,涉及“笙、箫、龠、管、篪”等众多古代管乐器,却并没有笛。汉代马融在《长笛赋》中说,“笛生乎大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黄翔鹏曾就贾湖骨笛的定名提出一种观点,他认为一个祖先有很多后代,不应以其中一种后裔之名给祖先定名。贾湖骨管是中国管乐器的祖制,不应该用晚出现的名称为早出现的乐器定名。但他提出不必苛求某一种后代的名字,就以当下最自然、最简单的命名,称“笛”即可。就此中止了当时对贾湖乐器定名的讨论。但刘正国认为,以笛来命名,显然同样难逃“以后裔之名为祖先定名”之嫌。《关于胴体禁忌完整版本》 在世界范围内,多个大洲的远古先民各自都发明了骨笛。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骨笛,可以追溯至近4万年前。2008年,德国蒂宾根大学考古团队在德国西南部Hohlefels遗址的岩洞中发现了一根约3.5万年前的骨笛,原材料为秃鹫翅骨,长约22厘米,有5个按孔。法国比利牛斯山脉出土过22根距今约3万年前的鹿骨骨笛,奥地利也发现了1.9万年前驯鹿胫骨制成的骨笛。一些考古学者认为,骨笛或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